圖文/詠竹
又是農曆新年,今年的妳,是如何品味兔年的呢?是複製過往的滋味、還是為自己與家人建立了一個新的年菜記憶呢?
農曆年對幼年的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發紅包的那一刻,畢竟紅包就是個「媽媽幫妳存起來」轉手又轉包給別人的交際工具,過年最重要的時刻,就是在飯廳守著長輩家那一桌子的年菜,每年都得吃到翻肚才肯罷休。
身為眷村第三代,爺爺與外公們都不是君子遠庖廚的信奉者,這幾個男人在年節時有屬於自己家鄉的拿手菜,而這些菜式都只有過年時才有,更顯珍貴。
爺爺在年節時分會煮一大鍋福州粗米粉,那米粉湯的湯頭是以雞湯與大骨做底,濃濁的白湯泛著蝦米與芹菜的香氣;最讓人驚喜的是在粗米粉湯中滾動的燕皮,爺爺家的燕皮形似一小撮包著餡的福袋,皮是以豬肉製成的,咬起來Q彈有勁,配著粗米粉湯一起吃上一整天我都不膩。
外公每到年節時分總是會醃曬臘肉與高粱酒香腸,高粱酒香腸的瘦肉是手切的,配上適度的肥肉,在調味時加入中藥配方與份量十足的高粱酒,再拌上乾辣椒粉,曬後蒸食,把蒸過的湯汁拿來拌飯,香腸放涼切片配著蒜苗一起吃,是眾家市售香腸都無法替代的好味道。
乾外公的年菜亮點當數滷牛腱,一顆顆圓胖的牛腱子烹煮得軟硬適中,放涼後切片排成高高的一座小山,是乾外公與軍中同袍們最愛的下酒菜。我總是在客人來訪前就忍不住偷捻一片起來吃,那口感與香氣十分迷人,讓人吃了一片又想再一片,而一向嚴厲的乾外公也只會小聲叮囑我:
「等客人來了就別這樣吃了!讓人說妳沒家教,不好看!」
待到了席上一邊與友人碰杯,又一筷子夾一大疊滷牛腱到我碗裡,這,就是他寵愛我的方式。
長大後,長輩們一一離去,那些我最愛的年菜味道也隨著時間流逝,成了遺留在舌尖上的記憶。我也發現原來關於「年味」,各家有各家的菜式,記憶裡的顏色,也都不同。
結婚後某一年在美國當留學生太太,即便是身旁的環境一點過年的氛圍也沒有,我還是堅持在家門口貼上春聯與新年裝飾,並且邀請同在異鄉的留學生們一起來一場新年potluck活動,一人一菜把自己想要的年味帶來。
集眾人之力滿滿的一桌菜,朋友們把收在家中、來自台灣的珍稀食材都上了桌,還為自己的菜加上吉祥話,那一年的團圓飯,雖在異鄉,但卻非常台灣。
成為媽媽之後多半都帶著孩子在異鄉生活,有時幸運在農曆年時節返台,自是當個飯來張口的米蟲一枚,家人的愛也都化為流水般的食物,這應該也算是一種有夠台的台灣精神;若是在異鄉,往往也都會跟幾個好友一起為家人孩子們創造有年味的家庭記憶,雖然不總是在除夕夜當天圍爐,但好好吃一頓總是必要的行程。
談談說說了這許多,妳也有專屬於妳的年菜記憶,或是燒燙燙的年味想與我們分享嗎?
期待也能聽到妳自家桌上,屬於妳舌尖上的年味。